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fx2g.net!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敌人原来是想把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作为辅助性的——保障进攻高加索部队的北要。武装斗争的进一步发展证明,正是在这里,敌人不得不进行决定性的交战。
  在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发展进攻的同时,希特勒统帅部决定在战线的其他地段牵制苏军,使其预备队无法机动。为此日地,拟定使用“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的部分兵力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
  向“北方”集团军下达的任务是于9月攻占列宁格勒。为加强这个集群,敌人决定从克里木调来德国第11集团军的主要兵力,虽然它原来是计划用于向高加索发展进攻的。攻占列宁格勒战役的总指挥权交给了德国策11集团军司令官曼施泰因元帅。在1942年8月24日,希特勒召开的特别会议上,曼施泰因接受的命令是:“当前任务——包围列宁格勒并与芬兰人建立联系,后续任务——攻占列宁格勒并把该城夷为平地。”还预定实施夺占摩尔曼斯克铁路线的战役。
  德尔将军认为,发布关于“不伦瑞克”战役的训令的日子——1942年7月23日是战争的转折点,因为在训令中据说似乎是第一次显露出德军统帅部放弃了经典的作战原则。德尔所指的那个事实是,根据第45号训令,德国军队的兵力被分散在若干个战段方向上,忽视了保障部队作战用的必需品上遇到的因难,等等。他肯定地说,德军统帅部从发布这项训令起便走上了“一条新路”,这条道路与其说是一个士兵的合理的、现实的思想方式,不如说是希特勒的一意孤行和胡思乱想的结果。”
  经过分析证明,尽管第45号训令有着各种突出的缺点,但是,与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其他计划相比,原则上它并没有任何新的东西。德国武装部队统帅部和陆军参谋总部的多数战役战略文件都有过高估计自己,轻视敌人和妄自贪功的特点。从这个意义来讲,“不伦瑞克”计划在很多方面只是重复了“巴巴罗萨”、“台风”等计划。此外,第45号训令的发布当然不是战事发展的转折点。这次战局的命运也如同整个战争的命运一样,并不是由希将勒的计划决定的,而是恰恰相反。
  同敌人相比,苏维埃国家则拥有如此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优势,即使在最危急的情势下,也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942年春和初夏,苏联的军事状况又急剧恶化了。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试图联合突破列宁格勒的封锁的行动失败了。在柳班战役中,第2突击集团军的主要兵力陷入合同,遭到了重大的伤亡,只有部分部队得了援救,但许多指战员牺牲了或者失踪了。列宁格勒仍然处于饥谨之中,涅瓦河畔的这座历史名城正在遭受炮击和法西斯航空兵的袭击。西北方面军的杰米扬斯克战役也未能取得战果。在西方向上失掉了一个位于“中央”集团军群后方的战役战略基地(维亚济马地区)。
  苏德战场的各个地段—亡的局势都很严重,但情况最糟的是西南方向。正是在这里敌人重新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斗争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敌人在塔甘罗格和库尔斯克之间600—650公里的正面上实施了突破并发展进攻,力图合围并各个击破其当面的红军部队。在敌人的猛攻下,布良斯克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部队于6月28日至7月24日后退了150—400公里。但是,德军统帅部所确定的目标——合围并歼灭顿河西面的苏联武装力量,正如上文所述,并没有达到。被迫退却的红军部队以顽强的抵抗和在个别地区的反突击,破坏了希特勒将军们的企图。
  苏联后方也在经受新的考验。由于敌人不断进攻并占领了大片领土,不得不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疏散。大量的贵重物资和几百万人口,从靠近前线和受到威胁的地区转移到了国家的东部。这是一场悲剧,同时又是一桩伟绩。
  在这种极其复杂的局势下,在顿河大弯曲部和伏尔加河接近地上,开始了伟大卫国战争中最伟大的会战。
  200天大血战
  第三章 在顿河大弯曲部和伏尔加河接近地
  第一节 斯大林格勒——前线城市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斯大林格勒变成全国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战争爆发前夕,全市共有44·5万居民、126家工业企业、其中包括29家全国性的和两家地方性的国营企业。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社会主义大工业的头生子——为国家提供的拖拉机占当时全苏拖拉机拥有量的百分五十还多(30万台)。“红十月”工厂每年生产77万5千8百吨钢和58万4千3百万吨钢材。大型企业还有“街垒”工厂、造船厂、斯大林格勒发电站。斯大林格勒市和州共有职工32·5万人。这里有125所中小学校,数所大学,许多影剧院、画廊、和体育设施等。
  斯大林格勒是巨大的交通枢纽。有几条干线通往中亚和乌拉尔地区,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经过此地联接苏联中央地区和高加素地区的运输干线,巴库石油的输送就靠这条干线。在战争条件下,斯大林格勒具有权其重大的战略意义。
  1942年7月中旬,强大敌军的先头部队已开进顿河大弯曲部。西南方面军的部队由于在前几次激战中受到极大削弱,已无力阻止法西斯继续向前推进。敌军随时可能突破防线进入斯大林格勒地区。
  苏联最高统帅郁正确估计了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重要意义,于7月上半月采取措施,加强在这一方向上的作战部队几个预备集团军进抵斯大林格勒远接近地和顿河地区,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00公里长的地带上展开。
  1942年7月4日,大本营在发给A·M·华西列夫斯基(通过布良斯克方面军参谋长)和第5预备集团军司令员的训令中命令:“集团军主力火速进抵顿河东岸。其任务是固守顿河东岸。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敌军放过顿河。执行情况要及时上报。”
  7月11日零时20分,第62集团军司令员B·Я·科尔帕克奇也接到大本营的训令,要求部署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该集团军所属各师主动开进,并在该市接近地占领防掏地区。
  7月12日,以野战指挥部和西南方面军部队为基础组成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统辖第63、62和64预备集团军,以及退至顿河左岸的第21集团军和原属西南方面军的航空兵第8集团军。苏联元帅C·K·铁木辛哥任命为方面军司令员。H·C赫鲁晓夫为方面军军事委员。П·N·博金为参谋长。7月23日,B·H·戈尔多夫接任方面军司令员,参谋长则由尼基舍夫担任。
  新组建的方面军受领的任务是阻止敌军前进,不许敌军进抵伏尔加河。鉴于法西斯匪徒已在顿河大弯曲部展开进攻,方面军部队应固守顿河沿岸地区:从巴甫洛夫斯克至克列茨卡亚,然后折向南,自克列茨卡亚到苏罗维基诺、苏沃罗夫斯基、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继续加强方面军的兵力。7月下半月,从西南方向退却下来的第28、38、和57集团军的零星部队和伏尔加河区舰队归属方面军领导。第38集团军在顿河左岸,在第63和62集团军之间占领防御。第28集团军撤至顿河左岸之后,在克鲁格洛夫斯基西南集结。第28、38和57集团军需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得到补充。
  一些快速兵团退至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作战地带后,也归属其领导。坦克第22、23军和近卫骑兵第3军渡过顿河,其剩余兵力集结于卡拉奇南北,位于第63集团军背后。坦克第13军的部队在苏罗维基诺东北第62集团军防区内集结。
  如上所述,敌军统帅部将坦克第4集团军调归“A”集团军群。7月中旬,集团军所属各兵团在齐 良斯卡亚——康斯坦丁诺夫斯卡亚一带抵近顿河。此外,由于敌人深信他们会轻而易举拿下斯大林格勒,所以他们将第6集团军的一些兵团调拨给在其它几个方向作战的集团军,还将一部分编入预备队。因而,从7月1日至16日,策6集团军的兵力减至14个师。
  斯大林格勒方向作战双方的兵力对比依然对敌军有利。第6集团军参加进攻的兵团有近27万名官兵,3千门大炮和迫击炮、500辆坦克。这些兵力得到第4航空队1200架飞机的空中支援。而7月16、17日之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实际能够抗击敌人的苏军只有第63和62集团军的兵力,计有12个师,近16万人,2200门大炮和迫击炮,以及不足400辆坦克。航空兵第8集团军总共编有454架飞机。
  敌军的人数比苏军多百分之七十,火炮和坦克超过百分之三十,飞机超过百分之百还多。斯大林格勒方向局势之所以紧张,并非仅仅是因为敌军在兵力和武器上占有优势。敌人是进攻一方,牢牢索握作战主动权,同时又有战斗经验。第6集团军是希特勒陆军中一支最精锐的部队。由于该军受到东线取得的新胜利的鼓舞,所以士气很旺盛。
  德空军在空中占有压倒优势,于是法西斯部队有恃无恐。而抗击敌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各部队面临的则是另一种局面:预备集团军各兵团和部队,向国内后方开来,在构筑极差或根本未加构筑的地域仓促地进行防御,于是当即遇到了敌空军和地面先遣部队的打击。预备集团军的兵员通常是没有作战经验的。部队反坦克炮和高射炮的装备程度极低,德空军几乎不受任何阻碍地对苏军集结地域进行狂轰滥炸,从而给苏军造成很大伤亡。苏军部队随时可能遭受空袭,被搞得疲惫不堪。由于敌机的猛烈袭扰,在各别地段白天几乎不可能向前沿调动部队和运送物资。加上缺少森林和掩蔽工事,部队伪装也遇到了困难。
  7月中旬,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局势是困难的、复杂的。友邻的高加索方向局势的发展也对苏军不利,在整个南部战区,苏联面临着极其危险的局面。总参谋部和大本营力图改变这种局势,以变防御作战为战略防御作战,粉碎法西斯军队新的“总攻。”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首长和司令部,应当实施坚决的、迅速的行动,以保证粉碎敌人的计划。但是尚未完全布署好所属各部队。
  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要求方面军首长率领各部队坚决完成战斗任务。绝不允许敌军分割我战略防御,必须守住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保证首都地区和南部地区之间的联系畅通无阻。同时,斯大林格勒战线的成败,关系到遂行保卫莫斯科及整个中央工业区任务的苏军中央集团的翼侧和后方的安全。
  斯大林格勒方向的战斗,从一开始便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1942年7月初,斯大林格勒终于成为前线城市。斯大林格勒城防委员会于1941年10月23日成立。其组成人员有A·C·丘亚诺夫(主席)、N·Ф·济缅科夫、A·N·沃罗宁、Г·N·科贝泽夫(警备司令)。斯大林格勒州西起安德韦李察河及顿河左岸,东到伏尔加河,南抵阿斯特拉罕边区以内的所有区均属城防委员会的管辖范围。委员会作了大量工作:组织构筑防御地区、领导城内企业生产军用品,为部队训练作战预备队,维护社会治安,组织居民防空,还采取其它一些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措施。
  1941-1942年的整个冬季,只有单架敌机袭扰城市。1942年4月22日夜晚,敌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空袭,持续3小时23分。约50架飞机参加了空袭。一夜之问,敌人仅在拖拉机厂附近地区就投下近1500枚燃烧弹和15枚爆破弹。全区发生19起大火。民防队员A·N·科斯季娜是个护士,她在一座有300病人的医院救险时,将好几枚燃烧弹从屋顶抛下去。
  夏季来临,敌人的空袭愈加频繁。初夏,空袭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和有战斗行动的区域,以及苏军的交通线。但是,不久斯大林格勒便受到越来越大的直接威胁。
  1942年7月4日,城防委员会通过《加强斯大林格勒消防工作的措施》的决议,责成民防司令Д·M·皮加列夫(市劳动者代表苏维埃主席)于10天内完成:
  1、动员居民住宅区、机关和企业现有的全部消防小组以及所有共青团——青年排和民防区队作好充分战斗准备,按装备标准品配备齐全。
  2、在住宅、公共场所和生产建筑中,建立昼夜防火值班岗位。
  此外,还采取了其它一些补充措施加强地方空防能力。改善了高射炮、探照灯的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线路,严格灯火管制。所有民防组织均处于戒备状态。城市居民设置消防设备、构筑防空洞和防空壕。
  截止1942年4月15日,斯大林格勒共有总长度为66300米可供居民使用的露天式和掩盖式堑壕,这些堑壕可容纳13万2千人。另将可容纳33500人约237个地下室用作防毒防空洞。但是,城内现有的掩体、堑壕和地下室仍不敷使用。许多楼房及其邻近地区没有任何掩体。因此,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增加掩体。
  7月,德国法西斯军队侵入斯大林格勒州。当地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组织动员居民加紧支援前线。7月11日,斯大林格勒城防委员会通过了《民兵部队的现状及其加强措施》的决议,先期参加民兵的成千上万斯大林格勒人,早已开赴前线,同侵略者展开了英勇博斗。必须加强留下的民兵分队,并建立新的部队。还决定在基洛夫区组建一个居民坦克营,在拖拉机厂除原有的一个营外,另组织两个营。民兵部队每周用业余时间进行6—8小时的军训。训练时免除厂内加班劳动。随着战线的推进,歼击营进入了战斗准备。
  为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构筑防御围廓作了大量工作。1941年10月13日,国防委员会决定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建筑防御地区。当德军在顿巴斯展开进攻时,工兵第5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州开始构筑防御地区。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第5和第19防御工程局,当地城乡居民以及州的建筑单位也参加了构筑。这些作业占用了19万5千人、5l6辆汽车、5075辆大车、478台拖拉机。当地居民参加构筑防御围廓的有10万2千2百人,其中包括州和市属建筑单位的64200名工人,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此外,还有44900人参加制造构筑火力点用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金属制品。州属各市、区的当地居民总共有10万7千l百人参加构筑防御地区和制造建筑材料工作。3个月时间,总共挖土790万方、构筑火力点(永备、土木及其它)6500座。坑道3300条,以及大量其它工事:掩体、指挥所、崖壁等等。构筑防御地区是在紧张的战争形势下进行的。时值1941年秋,1941—1942年冬,气象条件恶劣:秋雨、风雪、零下38c的严寒。
  1942年1月,根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和苏军总参谋部的命令,工兵第5集团军和野战建筑管理局将斯大林格勒和阿斯特拉罕防御围廓地区移交斯大林格勒军区军事委员会。后者于1月28日通过决议,将所接收的地区交地方政权机构警卫。工程兵部队与斯大林格勒州城乡居民共同构筑的外围廓走向是:沿伊洛夫利亚河、经斯大林格勒以北地区、然后折向顿河、沿左岸向下、顺梅什科瓦河,在赖戈罗德区接伏尔加河。内围廓与中围廓也同时建成,但完全准备妥善的不超过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
  1942年春,防御地区的状况极其糟糕。经过调查发现,卡拉奇区位于顿河左岸的防御地区和火力点,在春汛中完全被水淹没,防坦克壕普遍塌陷,充满淤泥。火力点上面的土层被水冲掉,园木、复盖物大多数被水卷走。
  在其它地区的调查中,也发现了同样情况。此外,许多土木火力点及机枪掩体由于缺少射界或射界极其有限(不足一百米)而不适于使用。许多射击孔选得过低、有些正相反,?
相关阅读More+

宠王

六角雪

机械末日

兰帝魅晨

有龙

蜜汁鸭片

传说模拟器

止汶

强兵

冰风皇帝

怪物他只想做个好人2

咩咩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