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fx2g.net!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
  《200天大血战》作者:'苏' A·M·萨姆索诺夫
  第一章 1942年春夏双方力量对比
  第一节 斗争的前途
  伟大卫国战争第第二年前夕,苏联的局势非常严重:物资消耗巨大,人员伤亡惨重,大片土地被敌人占领。然而,法西斯德国对苏联的“闪电战”战略却遭到了失败。红军在莫斯科近郊规模空前的武力大博斗中,粉碎了法西斯德军的主要集团,并把其残部驱赶到苏联首都以西很远的地方。
  莫斯科会战虽没有最后取得有利于苏联的斗争结局,但它却是伟大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根本转折的开端。
  世界冲突的范围不断扩大。(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舰队和太平洋的英国殖民地。美英即对日宣战。事隔几天,德国和意大利也对美国宣战。美国是在法西斯德国的主力被激烈的战斗牵制在东线,以及日本在苏联远东边境陈兵百万的情况下,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在1941到1942年之交的冬季战局中,由于红军在前线的胜利和苏联人民在后方劳动的功绩,苏联的政治军事形势比战初几个月有了好转。苏联国际威望由于胜利有了提高,这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力量的发展和被奴役人民反法西斯主义斗争的加强。这期间,苏美英的盟国关系在继续发展。这是符合三国人民利益的,也是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所渴望的。
  反法西斯同盟,以及它在反法西斯联盟斗争中所起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作用,是第二次大战最重要的历史因索。从下面的数字(到1940年为止,以百万计)可看出:在人力资源潜力上,苏美英比主要侵略国家占优势,相当于它们的两倍。
  苏联 190·6德国  69·8
  美国 132·6意大利 43·8
  英国 48·29  日本  72·5
  共  371·4   共186·1
  截止1939年的数字
  “战初大英帝国人口(包括殖民地),共有5亿3千5百万。”(参阅:《大英帝国》一书,1943年版,第5页)
  同样,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政治军事潜力也比法西斯联盟国家占优势。1941年,苏美英的军工生产己大大超过德国与日本:它们的军工产值分别为195亿美元和80亿美元。
  美英舰队(有几十艘法国军舰参加)在海洋战区同法西斯联盟国家进行了武装战斗。战斗遍及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德国潜水艇积极活动在广阔的交通线上,其中包括靠近美国海岸的海域(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以及大不列颠群岛附近。海上斗争日趋激烈,造成的损失愈来愈沉重,尤其商船队总吨数明显下降。
  但是,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局的不是海洋战区。同法西斯联盟主要成员国——希特勒德国——斗争的胜利只能在欧洲大陆取得。
  1942年1月,在华盛顿通过了包括苏、美、英和中国在内的二十六国声明。声明庄严宣布:声明签署国将自己的所有资源用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斗争,决不问敌人进行单独鞲和。1942年5月26日苏英签订的《战时反对希特勒德国及其欧洲帮凶和战后互助合作条约》,以及1942年6月11日苏美签订的《反侵略战争中的互助原则》协议,是巩固反希特勒同盟的外交文献。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访问伦敦和华盛顿期间,对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作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达成协议。参加这个问题谈判的不仅有外交家,还有军事代表,其中包括军事首长。苏英联合声明指出:“继续改善从英国往苏联运送飞机、坦克和其它军用物资的状况。双方高兴地指出,双方在所有问题上观点一致。”在苏美联合公报里,也含有类似的内容。
  苏联早巳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1941年7月18日,N·B·斯大林在给英国首相丘吉尔本人的信中写道:“如果能在西方(法国北部)和北方(北极地带)建立起反希特勒战线,那么,苏联(同样也包括英国)的军事形势将大大好转。”然而,这个建议末被英国政府采纳。1941年9月3日,鉴于苏德战场的形势继续恶化,N·B·斯大林在给丘吉尔的信中,再次提出了第二战场的问题。但是,这一建议仍未被采纳。
  1942年的事态发展表明,为粉碎共同敌人,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在动员和使用本国力量方面,不是所有的参加者都能同样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法西斯德国及仆从国斗争的全部重担仍然压在苏联肩上。到1942年,同盟国联合实施军事行动的问题,仍同1941年下半年一样,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苏美英三个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拥有的军事政治资源,足以能为缩短战胜希特勒德国及其附庸国的时间提供良的先决条件。美英武装力量若能于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并从西面对德国展开全面进攻,那将是达到上述目的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美英两国人民大众一直要求开辟第二战场。但两国的反动集团总是期望战争拖延下去。
  美英两国军政高级阶层非常清楚,苏德战场上的斗争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景具有何等的决定性的意义。美英两国领导人是在首先分析了东线形势的基础上,制定军事行动计划的,但是那是从自己本国利益出发的。1942年夏,英国情报机关宣称:“东线的形势可能有各种结局,因而很难断定,哪个对手将会失败”。6月,在华盛顿举行的美英参谋长会议上决定,美英计划的提出要取决于苏德战场上夏季战役的结果。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次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英国人就提出:“主要是俄国人能否守住战线。我们在1942年剩余时间里的计划将取决于这个主要问题的结果”。
  后来知道,美英政府尽管1942年夏郑重承诺于本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打算按约定时间履行诺言。美国作者M·梅特劳和Э·施内尔就曾经在文章中这样写道:“从陆军部的观点来看,协议书上有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硬性义务更为重要”。这两个作者指出,总统竟然公布了“有如下声明的联合公报:‘会谈时,双方完全理解,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马歇尔认为这个声明太‘大胆了’。这个声明也确实超出常规了”。他俩还写道;罗斯福随后通知马歇尔·金之后又通报丘吉尔,说会谈中,他对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所作的声明,“目的只是为了鼓舞苏联攻府”。至于英国政府,为了制定在法国登陆的各种方案(“波利乐”、“长柄大锤”、“围歼”),已往耗费了不少时间。盟国军队在欧洲登陆的时期已经确定为1942年9月15日。缺少的只是登陆的诚意。“不论罗斯福打算不打算冒这个险,英国政府不准备开辟第二战场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1942年也同1941年末一样,在欧亚主要战区,是否还不具备我们盟国进行大规模战役的现实条件呢?这种说法广泛出现在西方记叙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作品中。如Д·艾森豪威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仅因生产的限制,就排除了1942年或1943年初进行大规模登陆的可能性。的确,很快人们就明白了,美英的生产确实还没有转向保证进攻欧洲,那么这类战役在1944年初以前是不可能进行的”。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尊重历史事实的。
  事实上,美英武装力量在战争中增长得很快。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讲道,截止1941年9月,大不列颠岛上有300多万名士兵(不含拥有150万人的地方防御部队)。此外,空军有75万人,海军有50万人。到1942年底,英国武装力量有400多万,其中陆军26万,空军96万1千,海军52万5千人。美国在参战前,拥有170万军队。一年后,增加到540万。1942年美军总数达700万。所有这些军队都装备有现代化技术兵器。美英这两个海洋强国拥有强大的海军舰队,完全有能力把大批部队从大不列颠群岛运往欧洲大陆。
  处于复杂而又困难形势中的苏联人民,有权期待美英两国履行自已的盟国义务和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
  事态的发展表明,同在许多其它问题上一样,美英政府奉行的政策是代表四方强国一些垄断集团势力的。它们在同德国的战争中,追求的是自己特殊的目的。对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尽快和彻底打败希特勒德国和消灭法西斯主义——美英当权者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期望战争拖延下去,认为这不仅可以摧毁德国的强大力量,除掉他们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别手,而且能达到另外一个目的:即由于这场战争的大消耗,苏联将疲惫不堪,一蹶不振。因而,战后它只得依附于美英两国。
  1942年欧洲第二战场并未开辟。盟国不是在欧洲大陆展开战斗行动,而是在只有少量德意法西斯军队的次要地区——北非进行一些战役。
  至于谈到美英对苏联提供的物资,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合作和帮助的具体体现。对此估计过低是不对的。但援助的数量和运低的期限与盟国的承诺是远不相符的。直到1942年1、2月,美对苏的援助虽增加了一些,但货运量仍不足协议中的规定的一半。“罗斯福企图暂时冻结按照规定用途使用的应给苏联提供的军用物资,并扬言,缺欠物资到1942年4月1日,才能补足。实际上,这也没有实现”。所有一切都发生在美国职工生产不断增长的时期。仅1942年上半年的军工产品总量就超过1941年全年的。到1942年8月,美国制造的飞机超过德意日三国的总和。到年终,英国的飞机产量超过了德国,坦克的生产也几乎赶上德国。
  在这个时期,就各种武器而言,红军最急需的是飞机,但盟国援助的飞机数量却少得可怜。美国国防部长史丁生宣称:“对于把飞机开往与我国本身计划无关紧要地区的请求,要一律拒绝。我们出于温情或良好愿望,而赠送别人飞机的时期,已经过去。看来,我们要决定这样一个问题的时机就要很快到来,即派出我们的空军去拯救俄罗斯,比把飞机交给俄国空军要更好些”。“拯救”苏联的问题,谁也没有,也不会向美国执政者提出。然而,反希特勒同盟的参加者在解决同法西斯侵略进行联合斗争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由于美英统治集团中敌视苏联的反动分子的影响,在苏联最困难时期,美英两国政府履行自己盟国义务是极其不够的。
  就是那些已拔给苏联的军用物资,也往往长时间地积压在港口,而不能发往苏联海岸。1942年春,配置在挪威北部的德国飞机、潜水艇和水面舰艇频繁出动,袭击开往苏联北部港口的护航运输队。美英虽拥有足够的力量和手段,保证北极护航运输队的航行,但它们并没有对敌人实施应有的反击。美国总统罗斯福同意丘言尔减少开往苏联的护航运输队的建议,并于1942年5月3日在给丘吉尔的信中写道:“我认为,应坚持要苏联人把自己的要求减少到最低限度。”。
  丘吉尔得到这种支持后,于1942年5月19日,在通知N·B·斯大林又有一批护航运输队出航的电报结尾写道:“假如我们遇到不幸,护航队遭到很大损失的话,那未,在我们不能控制较大水域和六月份冰退到北部以前,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再派出护航运输队”。
  护航运输队在途中是有损失的,但大部分货船到达了目的地。苏联政府以及美英人民的社会舆论对继续减小,尤其完全停止供货,是难以容忍的。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一些至今也无法最终弄清其真正用意的事件。
  1942年6月27日,《PQ—17》护航运输队从冰岛出发,开往苏联的阿尔汉格尔斯克港。护航运输队由34艘商船组成,并由6艘驱逐舰,两艘防空舰,两艘潜水艇和11艘小型军舰护航。英国的两艘巡洋舰和美国的两艘巡洋舰及3艘驱逐舰组成直接支援力量。英国9艘和苏联两艘潜水艇集合在挪威北海附近。最后是由两艘林肯级护卫舰,一艘航母、3艘巡洋舰和一个驱逐舰编队组成的主要掩护力量在西部巡航。当护航运输队在途中遭到敌人袭击的威胁时,从伦敦发来一份电令:“巡洋舰快速西撤”,而护航运输队“要分散驶向俄国港口”。这个命令是英国海军部1942年6月4日下达的。指挥巡洋舰的加米尔领海军少将命令驱逐舰也离开护航运输队。
  于是,出现了难以避免的事件:德国飞机和潜水艇毫无阻挡地袭击了被战舰抛弃的货船,其中23艘沉沙海底。
  《PQ—17》护航运输队大部分船只被击沉,成了英国政府暂停向苏联供货的理由。丘吉尔和罗斯福商讨后,在给斯大林的电文中谈到,要停止从北线供应军用物资。在同一电文中,第一次提到盟国打算在1943年开辟第二战场,而不是在1942年。这个声明正是在苏德战场开始了斯大林格勒大会战,要求英勇奋战的红军做出极大努力和付出巨大牺牲的时候做出的。
  1942年6月23日,N·B·斯大林在给丘吉尔的回信中写道:
  “阁下6月18日来信获悉。
  信中表明,第一,英国政府停止从北线继续供给苏联军用物资;第二,不顾苏英己达成的关于采取紧急措施于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著名联合公报,英国政府把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推迟到1943年。
  我们的海军专家们认为,英国海军专家关于必须停止向苏联北部港口运输军用物资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他们确信,只要有诚意和准备履行自己承但的义务,货运可以按期完成,并会给德国人造成较大损失。我们的专家认为,英国海军部命令第17护航队甩开货船,返航英国,以及令运输船只在无护航的情况下,分散开往苏联港口,这是不可理解和无法解释的。当然,我并不认为,往苏联北部港口定期运货会没有危险和全无损失。但是,在战争环境中,无论哪一件大事成功,不去冒险和不受损失那是不可能的。阁下当然很清楚,苏联正在遭受无可比拟的严重损失。无论如何我也没有料到,英国政府会在苏联特别需要运送军用物资和苏
  战场上严重紧张的时候,停止给我们运送军用物资。很清楚,通过波斯湾港运货,怎么也不能弥补停止北线航运所造成的损失。
  至于第二个问题,即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我担心的是这个问题开始变得不严肃。根据苏德战场出现的局面,我要坚决断然地声明,苏联政府不能同意把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推迟到1943年。
  我和我的同事们就阁下信中的问题,发表了开诚布公的意见。对此,我望阁下不介意。
  N·斯大林”
  这样,在通过盟国力量有效地联合起来,解决同希特勒德国斗争中的具体问题上,出现了很大困难。美英两国敌视苏联的势力的存在,削弱了反法西斯侵略者的斗争,大大推迟了取胜的时间。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反希特勒同盟国的战斗合作,还是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尽管有一系列的矛盾以及在对苏关系中,存在有经常性的不真诚态度)美英政府不得不把自己的政府服从于同希特勒德国作战的目的,而且,美英人民,同被法西斯占领国的人民一样,对红军的英勇斗争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以实际行动尽力给苏联以全面的援助,且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联不仅承担了反希特勒德国武装斗争的主要重担但,而且还成为反法西斯侵略的人民的始终不渝的组织者和鼓舞音。这一切使苏联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反希特勒同盟中的决定力量。
  200天大血战
  第二节 法西斯德国经受第一次危机
  在人民和国家生活中,有一些事件在社会发展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就连蓄意敌视历史真理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西方不?
相关阅读More+

宠王

六角雪

机械末日

兰帝魅晨

有龙

蜜汁鸭片

传说模拟器

止汶

强兵

冰风皇帝

怪物他只想做个好人2

咩咩野